寶相寺又名石寶寺,因建筑奇險,被譽為“云南的懸空寺”。為明正統年間鶴慶土知府高論所建,初為道觀,后來佛教興盛,除玉皇閣外,大多廟宇均祭佛像,成為一個佛道合流的場所。寺建在佛頂山高聳險峻的懸崖上,令人目眩,寺坐西朝東,進山門而至天王殿,大雄寶殿均層層升高,彌勒殿與玉皇閣則凌空建造在崖內,需從左右攀巖扶壁方能到達。
寶相寺與石鐘寺石窟,同在石寶山上,相距約6公里。它是石寶山又一誘人的去處。
由劍川出發,向西南行,路經海云居、寶頂寺,沿山箐行約3公里,至寶相寺山門,是一石坊,額曰:“名山仙境”。進坊,過小石橋,入叢林,上陡坡,在林蔭中攀援而上,行約數百米,便見危崖聳峙,高數百米,巖舌長伸,崖層間嵌有建筑精巧、五色彩繪的殿閣,這便是寶相寺。
寶相寺的景觀很有特點。它以寺附崖窟,高峻險奇,令人難以忘懷。山腹的大殿依崖而建,每天雨天,山水四漫,飛瀑直下,直落寺前天井。如遇晴天,則藍天白云石勢驚天。崖上布滿題刻詩章:“南州靈巖”、“眼中有寶”、“佛都”、“片云何處”、“非人間”等等。
險絕幽奧的寶相寺,始建于元代。原名“祝延”,與雞足山的“祝圣”寺同為伯仲。據《重建石寶山祝延寺碑記》載:因寺周“靈泉結乳,怪石磊磊,作仙佛相,鳥獸相,鐘鼓琳瑯相,種種天成”,改名為寶相。雍正乙卯(1735年)江西人高為阜曾為該寺作一聯:
飛巖萬狀俯層臺,覷靈秀幽奇,誰云宇內無西竺;峭壁千尋攢疊閣,睹郁蔥光怪,始信人間有洞天。
額為“何處得來”。現在的寺廟是50年代開始陸續建造的。除大殿外,巖窟中還有殿閣七所,它人與巖窟結為一體,蔚為壯觀。
由于寶相寺風光獨特險奇,每當農閑季節,當地群眾成群結隊,邀朋呼友,上山游玩,連七八十歲的老人,也要在子孫們的攙扶下,看看它秀麗的容貌。每年秋季的石寶山歌會在這里舉行,屆時,成千上萬的青年男女到這附近彈琴對歌,傾吐心曲,飽覽名勝,清凈的山野便成了白族歡歌的海洋。那濃蔭覆蓋的遼闊山野,也成為青年們的“佛地洞天”了。寶相寺以其奇峰、典閣、泉瀑、歌會編織成一幅民族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