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寺(蒼山風景區),又名蕩山寺,在大理古城南近5公里處的點蒼山圣應峰麓,現有山門,大殿,南北 廂房,寂照庵,擔當和尚塔等佛寺建筑。大殿祀三世佛,院內有古茶樹二株以及茶花、玉蘭等名貴花木。遍山古樹參天,環境異常清幽。
感通寺歷史久遠,歷經滄桑,幾度興衰,極盛時期有達三十六所庵院的規模。相傳正殿為“大云堂”,在今感通寺西南,有遺址尚存。還有“班山”(白族古語中山與寺同義)等重要建筑,大部分毀于清咸同年間的戰亂。現存廟宇均為清光緒后陸續重建,1981年以來逐漸修復。
人稱感通寺為“蒼洱馳名第一山”并不止于它優美的自然風光,更在于它有著一系列名人、名事、名花的遺跡和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故事傳說。其一為“名士高僧共一樓”的千古佳話,至今尚有“寫韻樓”的遺址和擔當和尚舍利塔。這里所說的“名士”指的是明代著名學者楊升庵(公元1488年—1559年)。明嘉靖三年(1525年)因“議大禮”案觸怒了嘉靖皇帝,被永遠充軍云南。嘉靖九年楊升庵與李元陽結伴同游點蒼山,住宿感通寺的班山樓二十多日,在此校注《六書》并轉注千字音韻。李元陽便將此樓題名為“寫韻樓”,今遺址尚依稀可辨。所謂“高僧”指的是晚于楊升庵100多年的云南杰出詩人、畫家、書法家擔當和尚。擔當,晉寧人,原名唐泰(公元1593—1673)。明朝天啟年間,他上京趕考未中,從此遍游名山大川,后返回云南侍奉老母。母親去世后,便上雞足山削發為僧,一邊修行,一邊專心致力于詩書畫的創作。擔當詩書畫獨樹一幟,書如行云流水,畫則有筆外之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名聲很大,有“云中一鶴”、“南中高士”之稱。晚年常住感通寺,因仰慕楊升庵的品學,重修“寫韻樓”作為自己的住所,從此便留下了“龍女奇花傳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樓”的千古佳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天,他感到身體不適,臥床十九天后寫下幾句偈語:“天也破,地也破,認作擔當便錯過,舌頭斷了誰敢坐?”寫畢,擲筆而逝,年八十一歲。入龕火化后建塔于寂照庵下的松林中,這就是擔當和尚舍利塔。其好友馮蘇題寫了《擔當禪師塔銘》:“始焉儒,終焉釋 。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濤,點蒼雪壁。迦葉之區,擔當之室。”今日之塔為近年恢復重建。
感通寺特產感通茶,當年徐霞客親口品嘗后稱道其“絕以桂相似”,“茶味頗佳”。今已發展成大片茶園,成為大理首屈一指的出口名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