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寺位于安寧溫泉賓館對面一公里的龍山樹林里,可步行,也可乘纜車前往。該寺系廣東省曹溪寶林寺僧來云南傳布“頓悟成佛”的禪宗教義時所建,故名曹溪寺,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
曹溪寺的大雄寶殿屬宋代大理國時的建筑,這種木質殿宇在全國實屬罕見。殿內供奉的觀音、文殊、普賢三圣像,是國內少見的宋代造像。 
曹溪寺前臨螳螂川,背靠蔥山,有碧雞、龍馬、筆架諸峰環繞,寺踞半山間,氣象巍巍。從螳螂川畔,乘坐空中索道纜車,越過田園山林,進入曹溪勝境。寺前門頭上懸有筆力勁秀的“曹溪寺”三字匾額,寺內殿宇共三進。正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筑,梁柱為斗拱結構,殿頂琉璃瓦金碧輝煌,殿宇造型古樸、莊重,具宋代建筑的特有風格。“大雄寶殿”內,供奉木雕華嚴三圣像,造型莊嚴肅穆,雕刻精美,為國內有數的宋代造像。1956年,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周步迦來曹溪寺鑒定木雕華嚴三圣像,對造像的文物及藝術價值作了高度的評價。更令人驚嘆的是殿內上廈檐下,有一天窗,窗式外方內圓,圓圈內部鑿成空洞。據說每逢秋分節令在酉年的中秋之夜,如天晴氣朗,皓月初升,月光穿過小圓洞,直射釋迦牟尼佛像的額端,隨著月亮的移動,月光從佛像的鼻尖照至肚臍,白光如一面圓鏡,嵌在佛像上,形成“曹溪印月懸寶鏡”的奇觀。《安寧州志》記載為“天涵寶月”。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天文、數學、物理學和建筑學知識巧妙結合起來,創造的一大奇觀。寺內有一楹聯的下聯嘆曰:“神奇意匠,歲經花甲,月印佛心。”
除“天涵寶月”奇觀外,寺內碑刻較多。首推后殿的《重修曹溪寺碑》最有價值。此碑為明代狀元楊升庵撰文,記述曹溪寺的風景名勝,有景有情,文筆生動。碑文寫好后,由肖集唐朝著名書法家李北海的行書字鐫刻而成,故此被后人稱為“三絕”名碑。其次,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御筆書寫的“松風斗月”四字石匾,字大盈尺,筆力剛健,頗為后人所推重。
大殿前院里,有一株古梅,相傳為元代僧人所植,雖已干枯枝弱,仍不失為罕見的古樹。院內有優曇花一棵,傳說為西天竺和尚所種,樹高丈余,枝葉分披,初夏開花,朵大瓣密,深綠色的花心,狀如馨槌,幽香清芬,一開即謝。《安寧州志》記載:花朵如蓮,有十二瓣,閏月則多一瓣,色白味香,其種來自西域,亦婆羅花類也。”楊升庵稱此花為“天宮分種”。清康熙時,總督范承勛曾為此花修“護花山房”,并揮毫題詩:“吾于泉石有奇緣,邂逅名花且不然,看花直到海之滇,靈苗一種芳且妍。”描繪了曹溪寺優曇花之奇異。
寺南約半公里,有一龍潭,直徑兩丈有余,水深3—4尺,潭水清澈見底,每日早、午、晚時,潭水沸騰,當地人稱為“圣水三朝”,乃“安寧八景”之一。安寧詩人戴益俊寫詩一首描繪道:“天一生來不定期,忽將潮汐寄漣漪,蟾光影射黃金色,龍口波流碧玉卮。吞吐清泉珠萬斛,卷舒待漏信三時,個中消息誰為主,千古盈盈自有之。”
曹溪勝景,互相襯托,千年古寺以其美妙而神奇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