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底,在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民族鄉東壩村公所所在地澄日村的硝廠洛、花吉足、你可見、白云灣4處發現了大量彩色巖畫,這是滇西北地區首次發現的巖畫。有關專家認為,渣日村北依四川省木里縣俄亞納西族民族鄉,東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奉科鄉,南接麗江縣大具鄉,這些鄉村都是納西族聚居區,所以渲日巖畫的發現無疑為研究納西族地區社會歷史及東巴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渣日巖畫共有6個點,分布于渣日村南北兩個方向。巖畫大多呈茄紅色,只有一處為藍色,有關專家認為是用超紅色赤鐵礦扮畫成。巖畫直接繪制在金沙江邊、半山腰和山頂上的青石崖壁上,整個崖壁呈崖廈狀朝前傾。從江邊到山頂的直線距離大約2000米,景象蔚為壯觀。
巖畫內容均為動物,其中可辨認的有巖羊、山羊、牛、馬、鹿、野豬、虎等,以巖羊居多。多數動物頭朝南方,也有極個別繪于南向動物圖像之上的北向動物圖像。畫面簡潔,線條較粗獷,但形象逼真,錯落有致。最大的畫面長23米,高4米,若真羊般貼立于崖上。顯現天藍色的巖畫,分布較為引人注目。在3.4平方米的范圍內,布滿了繪制成的動物圖案15個,有的只繪頭部,圖像互相粘連重疊。在巖畫分布的6個點中,除上述天藍色圖像分布點外,有兩個點繪有6—8厘米寬的彎曲線條,有一個點只用鑿子把動物圖像刻在石頭上,并未上色;有一個點則因受崖頂石灰漿沖刷剝蝕,已模糊不清。
1995年,在香格里拉縣東部洛吉鄉木勝土的雷打牛子大片、巖不洛、居日巖不洛三處地方又發現了巖畫,香格里拉由此成為云南省內巖畫發現最多的地區之一,為研究香格里拉境內古人類活動狀況提供了依據。
木勝土巖畫無論內容,還是畫法,幾乎都與渣日巖畫是一樣的。巖畫最高處達5.4米,最低處僅離地面30厘米。最大的畫像是一頭牛,分布于雷打牛子的大片巖畫中,長達2.14米。最小的畫像是一頭僅有2寸長的巖羊像,分布于居日巖布巖畫點中。本勝土巖畫因長期的風雨剝蝕,大多已模糊,只有雷打牛子片的巖畫點保存得較為豐富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