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橫斷山區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千百年來,綿延著一條世界上地勢最高、路況最為險峻的交通驛道--茶馬古道。
中國西南部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往密切,源遠流長。古時的西藏,當地居民以游牧為主,多食肉、奶,而鮮有蔬菜,維生素豐富的茶葉成為高原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宋時,滇、藏、川的茶馬互市頻繁,明清茶馬互市內容則更加豐富,進藏多是茶葉、瓷器、絲綢、布匹;出藏多是馬匹、羊毛、皮張和藥材。僅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6年),滇茶銷藏就達3 萬多擔,騾馬成交上萬匹。從云南、四川至西藏,往來商人的腳印、馬幫的蹄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踩出了這條翻越橫斷山脈、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涉過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的路線大致有兩條:一條經云南普洱茶的產地出發,經下關(大理)、麗江、迪慶、德欽,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薩,爾后再幅射至藏南的澤當、后藏的江孜、亞東,出境至緬甸、印度;另一條則是由四川的打箭爐(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薩,再至后藏日喀則,出境到尼泊爾、印度。
由橋頭上山,必經之地為十二欄桿。這里山勢峭拔,危崖聳立,像一道難以逾越的石壁橫亙在茶馬古道上。十二欄桿可以說是滇藏茶馬道第一道險要,是當年內地接通中甸的咽喉。過去的馬幫路僅一尺來寬,連折12層而上,下面是萬丈深淵,對峙的就是玉龍雪山。路兩旁懸壁如削,古木參天,令人膽戰心驚而又目不絕賞。《云南通志》就有這樣的記載:“闌干十二,雪嶺千尋,鳥道羊腸,崎嶇險仄。”古人行至這里,感慨萬端,竟還有興留下一些詩文。如陪被貶發西藏的云貴總督蔣陳錫入藏的杜昌丁,在他的《藏行紀程》里作有一首五言律詩《十二闌干道中》:“夷險殊化夏,真稱行路難。危灘奔一線,峻嶺恐千盤。薄暮休回首,臨深敢居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