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是納西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較開明,不閉關自守,積肥極引進中原漢族地區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教育,廣交中原名士,從內地引進文、醫、教育、建筑、開礦、工藝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俊杰到麗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古城設“麗江軍民府衙署”,麗江古城很快成為了麗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木氏土司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筑群,如以石和木做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閣、三清殿、光碧樓、經堂、家廟、萬卷書樓、玉音樓等。 麗江木府門前的石牌坊,用采自下虎跳金沙江邊的漢白玉建成,寬9米,高約18米,4根石柱撐著牌坊上的碑、椽、檐和坊蓋,匾額上鐫刻著明神宗欽賜的“忠義”二字。
這座結構宏偉、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筑遠近聞名,民間有“大理三塔寺,麗江石牌坊”的說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被拆除。
麗江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而麗江木府是麗江古城文化之"大觀園"。納西民族首領木氏字元朝(1253) 世襲麗江土知府以來,歷經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諸土司中以"知詩書好禮守儀"而著稱。
麗江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氣勢萬千,徐霞客曾嘆麗江木府曰:"官室之麗,擬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毀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毀于"文化革命"(1966-1976)。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銀行慧眼識寶,貸巨款相助重建麗江木府, 麗江能工巧匠精心設計施工,經三年時間,使麗江木府如鳳凰涅磐般再現于世。
麗江木府占地46畝,中軸線長369米,整個建筑群坐西朝東,"迎旭日而得大氣"。木牌坊上大書"天雨流芳" 四字,乃納西語"讀書去"之諧音,體現納西民族推崇知識的靈心慧性;石牌坊通體皆石,結構三層,是國內石建筑的精品;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弘,是土司議政之殿;萬卷樓集兩 千年文化遺產之精粹,千卷東巴經,百卷大藏經,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后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光碧樓乃后花園門樓, 史稱其建筑"稱甲滇西";玉音樓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物,而獅山古柏深處,還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場所,麗江木府充分體現了納西民族廣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