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之地铁漫画乃梨子_黄色免费无码视频_男女用力嘿咻嘿咻抽搐动态图_中国一级做a爱片免费_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

 

 昆明景點
 大理景點
 西雙版納景點
 麗江景點
 香格里拉景點
 騰沖景點
 
 
     熱門景點
保山概況(騰沖景點)
太保山(騰沖景點)
龍王塘(騰沖景點)
梨花古塢(騰沖景點)
騰沖火山群(騰沖景點)
和順圖書館(騰沖景點)
國殤墓園(騰沖景點)
云巖山臥佛寺(騰沖景點)
云南保山和順--邊地儒…(騰沖景點)
艾奇故居(騰沖景點)
 您現在的位置: 興達會議 >> 會議景點 >> 大理景點 >> 正文
 

 “千年白族村”--云南大理諾鄧

作者:興達會議    景點來源:興達會議    點擊數:2561    更新時間:2009/9/8

 

  一座小村莊能保存千年風貌世所罕見,地處滇西北大山深處的一座名叫“諾鄧”的白族村莊就保有這樣的殊榮。近日,云南省政府正式將這座千年白族古村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予以重點保護,列全省2l個省級名城、名村之一。

  諾鄧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城西北面的山谷中。由于自唐代南詔時期1000多年以來“諾鄧”村名一直沒有改變,因此被稱為“千年白族村”。據考證,這座村莊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蠻書》記載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稱不變的村邑。村中現代民居建筑不多見,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兩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閣道教建筑群。

 

  目前,已有不少專家、學者高度關注諾鄧村的古建筑保護與人居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諾鄧村明清建筑物保留得如此的完好,更使得許多文物學者和古建筑研究者樂于到此調研考證。

建設生態旅游村與保護古村文化遺產并重

  由于諾鄧村經濟發展仍相對落后,歷史在這里幾乎是凝固的,村中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兩朝建筑。在當代建筑日益普及的情況下,如何做好諾鄧村古建筑的保護,使這一特殊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與開發,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近年來,諾鄧村罕見的千年風貌已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云南省社科院院長何耀華教授、云南民族學院楊國才教授和省社科院研究員李曉半等專家學者通過對諾鄧村的調查研究,認為由于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生態環境認識的不斷加深,建設生態旅游示范村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經濟建設的發展找到了一個有機的結合點。

  生態旅游村的建設同白族古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相輔相成的。專家提出,建設生態旅游示范村的項目選擇必須是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諾鄧生態旅游示范村的主要項目則應包括:恢復古鹽井的傳統生產;利用村落民居建筑群展示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以玉皇閣等寺廟建筑群為依托,展示白族道教文化;建立諾鄧民俗博物館,展示白族民俗文化;恢復以諾鄧火腿為主的名特食品加工業;恢復諾鄧傳統的種桑養蠶業,進一步植樹綠化環境;恢復傳統的水磨、水碾和手工釀酒作坊等,展示山地白族古樸的生產方式;恢復傳統村落集市,組建風味飲食傳習接待、組建洞經樂隊等等。

 

  與此同時,云龍縣人民政府極其重視諾鄧村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工作,提出對諾鄧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應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同時對新時期諾鄧村社會經濟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提出帶領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系列方針和措施。

  云龍縣諾鄧千年白族古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生態旅游接待示范村的開發,是傳統文化保護與生態旅游開發的一種新形式,它的實施,可以營造優美、良好的人居生態環境,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將顯示出廣闊的前景。

發達的鹽業曾使諾鄧成為滇西商業中心

  “諾鄧”村名見諸于史籍已經有1138年的歷史,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諾鄧”一詞是白語的譯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它在古代可是個了不得的地方。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已經對諾鄧有明確記載,此書的成書年代在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以此推算,諾鄧至今至少應該有1140年以上的歷史。這就是說,這里最遲在唐朝就已經鑿井制鹽,是一個典型的以鹽井為生存依托的村落。

 

“諾鄧”這個名稱一直延續至今。諾鄧過去一般稱為“諾鄧井”或“諾井”。“井”就是鹽井。根據云南史料記載,云南井礦鹽業在秦漢時期就已產生。從西漢至南北朝時期,云龍為比蘇縣,漢朝設置比蘇縣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地方產鹽。

  從有明確記述的唐代開始,諾鄧村的演變發展完全依賴于鹽業經濟的興衰。南詔時期“細諾鄧井”的鹽業生產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公元1383年,明政府設云南四提舉司,其中有“五井鹽課提舉司”,治所即在諾鄧,所謂五井即指諾鄧井、山井、師井、大井、頃蕩井。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舉司年上繳中央政府的鹽課銀達38000多兩。李元陽纂《嘉靖大理府志》記載:“后開五井,始分行鹽地方臺井之鹽,專行大理;五井之鹽,專行永昌”。可見諾鄧等五井地區所產食鹽在滇西早已負有盛名。《雍正云龍州志》記:“諾鄧、順蕩(鹽)味更咸,不必澆灶,而遂能成沙”。因諾鄧鹽質非比尋常,保山、騰沖一帶自古以來都十分喜歡食用“諾鹽”。由于鹽業經濟的發達,諾鄧村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西地區的商業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古代諾鄧的“茶馬古道”,東向大理昆明,甫至保山騰沖,西接六庫片馬,北連蘭坪麗江,四方商賈云集,百業昌盛。諾鄧村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西地區的商業中心之一。村中保存較完整的古鹽井以及明代五井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是研究云南古代鹽業經濟文化的寶貴活教材。

諾鄧“盛產”進士、秀才

  盡管云龍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兩朝還是文風蔚然、人才輩出。諾鄧村的科舉,在云龍中“進士”的為最多(清代三人中諾鄧就有二人),舉人、貢生和秀才則不勝枚舉,目前僅從幾戶諾鄧人家族譜上查實的貢生就有40余名,秀才則有200多人。如村中有一楊姓人家號稱“貢爺院”,世代均系貢生出生。清代康乾年間,諾鄧村舉人黃桂是聲噪一時的文化名人,被譽為“滇中一儒杰”,云南最早的詩歌總集《滇南詩略》曾收選黃桂詩詞數首。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諾鄧舊時尊孔習俗相當濃郁,諾鄧的孔廟建筑精巧,尤以大成殿規格嚴謹細密,每年祭孔活動規模都十分隆重,縟禮繁節,傳統的儒門意識形態在諾鄧村的反映非常明顯。

諾鄧村民人口概況

  按行政區劃分,諾鄧村山前嶺后有十多個小自然村,2000年全行政村總戶數為547戶,總人口為2039人,當年人均純收入1004元,人均口糧504公斤,目前在云龍縣各行政村中,其經濟發展水平偏中等。而諾鄧村本村2000年戶數則為283戶,人口993人。

  歷史上諾鄧村最興盛時期,其本村就有近400戶人家,常住人口2600多人,還有為數眾多的經商、務工、雜藝等等流動人口。后來由于鹽業經濟轉入低潮以至消失,人口大量外遷,諾鄧村本村人戶逐漸減少,許多居民房屋或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或因地質變異而坍毀,或因人為因素被拆除。清末以來,諾鄧村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民居消失了,現有的這283戶人家,有單家獨院居住的,也有許多是兩三戶人家共同住一院(以弟兄分家立戶等形式)。

 

多民族融合的白族大家庭

  諾鄧村民素有“九楊十八姓”的說法。自元、明以來,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陸續有移民或因經商仕宦之故遷來,在同當地原住居民融匯結合后,形成了諾鄧村現有居民諸家族。從這些家族族譜分析,最先到諾鄧居住的各家族先人去世后均為火葬。經過幾代人同原住民的融匯,他們既保持著內地的傳統習俗,也同當地的主體民族--白族結合為一個新的群體,因此,清代至今,諾鄧村民已全部成為白族居民,他們一直都保持著完整的白族語言和白族風俗特征。如在宗教信仰上,白族的本主崇拜在諾鄧村仍十分有影響,諾鄧的本主是明朝三征麓川的領導人王驥,稱為“三崇”。除了“本主信仰”,諾鄧村“三教一體”的特征也十分明顯,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尤其是在宗教活動和廟宇建筑上,道教的特點更為突出。諾鄧村廟宇建筑在康乾時期甚為鼎盛,至今猶存玉皇閣廟宇建筑群及香山寺、古嶺寺、云崇寺、觀音寺、王母寺、龍王廟等,此外還有文昌宮、三崇廟、城隍廟、魁星閣、財神殿、關帝廟等20余處遺址,這些寺廟建筑絕大多數都體現著道家建筑風格,而村里舊時舉行的祭祀、迎神賽會、接祖、節慶典禮等諸多活動都帶有儒道兩門特色。

 

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諾鄧村四面環山,村子最低處海拔為1900米,最高處諾鄧玉皇閣海拔為2100多米,高差較大。除了東面山麓“龍王廟”后有一小塊稍為平坦的臺地外,所有的民居幾乎都建筑在山坡上。

  諾鄧村民居建筑式樣基本同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構思奇巧變化,風格也呈多樣性。無論是四合院,還是“三方一照壁”式結構,平面組合都結合山形地勢特征,因而諾鄧村民居建筑又呈千姿百態的外觀,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協調適應。

  諾鄧民居建筑重視工藝精美,門、窗、木梁、柱、檐都講究雕刻圖案的美觀精細,山墻、院墻上都有繪畫或圖案。每戶人家正房、廂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藝都各有特色,幾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兩家來。白族建筑的照壁是十分需要講究的,而諾鄧村的照壁由于主房、廂房和廳房因山勢高低錯落,所建的照壁就顯得高大而又順應各家自然特征。諾鄧民居建筑中“大門”式樣最為豐富,門向也不盡相同,其風格氣派豪華而不失文雅。此外,各家正房“堂屋”的風格,都體現莊重古樸典雅,很多人家至今還保留著明清以來的家俱、古董、什物。現存民居建筑中,主要有明、清時期的建筑,有一部份是民國的建筑。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諾鄧村現存最古老的建筑是“萬壽宮”。據記載,“萬壽宮”為元代建筑,當時是外省客商的會館,明初,將會館改作寺廟,稱為“祝壽寺”,明末清初又改名為“萬壽宮”。諾鄧村現存廟宇建筑及牌坊、詞堂建筑十多處。村中有鹽井龍王廟、黃氏題名坊(舊五井提舉司衙門)等建筑物,村后北山腹地有黃家祠堂。往上行,便到了大理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諾鄧玉皇閣”廟宇建筑群,這里古木參天、陰翳蔽日,殿閣如聚。宏偉壯觀的三層閣樓式建筑玉皇閣大殿高聳云霄,大殿建在3米左右的石臺上,殿高16.4米,閣面寬13.8米、進深13.3米。殿前院內植修竹奇花,還有數百年樹齡的紫薇、扁柏、金桂、古梅。大殿前有“彌勒寺”;后有“靜室”;殿右有“武廟”(關公廟)及“文廟”(孔廟),尤以文廟建筑別具風采。諾鄧村周圍現存廟宇還有東山方向的香山寺、古嶺寺和王母寺,都是兩進院式建筑;北面山中有觀音寺等建筑,西南面古道上還有兩道貞節牌坊。至于古墓、碑刻等建筑則遍布四山。

1、玉皇閣道教建筑群
  1988年被列為大理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廟宇古建筑主要有:①玉皇閣大殿,三層閣樓式建筑,最早建于明嘉靖年間,清代道光咸豐時期曾數度被焚,后重建。②靜室(三清宮)最早建于明萬歷年間,清道光時重建。②彌勒殿,建筑年代相當于三清宮。④關帝廟,即武廟,民國初年由村口小河旁廟址移關公塑像于玉皇閣左側。⑤文廟,即孔廟,清代乾隆年間修建。⑥欞星門(即“騰蚊、起鳳”木牌坊),建于孔廟前,清代乾隆年間修建。

2、黃氏題名坊
  村中石牌坊,原為明代五井提舉司衙門舊址,后為黃氏家族科舉題名坊,鐫刻有明中葉至清乾隆年間黃氏家族歷代舉人、進士功名。

3、萬壽宮
  最早為元朝時期外省客商會館,后改作廟宇,原稱“祝壽寺”,清初改名“萬壽宮”,現古建筑猶存部份木架結構,前樓基本完好。

4、諾鄧村民居建筑
  北山黃家宅子:現存民居建筑屬明清時期所建的約20余處院落。
  北山主體民居建筑:現存明、清兩朝古建筑40余個院落。皆因山就勢構建,且有古街鋪、古市肆等,街向縱橫交錯,風格特異。
  河東民居建筑群:現存明清建筑30余個院落。其中四合五天井串連遞進式院落等風格奇巧,各具特色。
  河頭民居建筑:現存明清建筑約10余處,其中“銀匠家”等院落建筑古老、特殊,建于300多年前。

5、鹽井
  最早開鑿當在漢朝,至今二千余年。最初形成“諾鄧井”之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現存鹽井外在井房及煮鹽大灶建筑等。

6、古驛道、古橋
  古代諾鄧村北抵麗江,東向大理,南往保山,西去片馬騰沖的驛道和橋梁,多由石板鋪就,至今遺蹤尚存,蹄跡長留。

 

本文搜索關鍵詞:“千年白族村”云南大理諾鄧
  • 上一個景點:

  • 下一個景點:
  • 申請友情鏈接前請先在貴站首頁做好本站的鏈接,謝謝合作! >>> 申請加入
    聲明:本網站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與鏡像
    Copyright 2009 昆明興達會議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經開區信息產業基地果林金谷12棟一單元502室 郵編:650032
    聯系人:董先生 電話:13888565633 0871-68224600 E-mail:[email protected]
    備案號:滇ICP備19000021號-1

    昆明興達會議歡迎你光臨 昆明興達會議歡迎你光臨
    0871-68224600
    13888565633
        招賢納士
        昆明機場搬遷通告
        辦公室聯系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