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纏綿悠遠的曲調和所描寫的愛情故事,不知牽動了多少聽眾的心,這首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但它的發源地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彌祉山鄉,知道的人卻不多。 彌祉是彌渡縣以南30多公里的一個山鄉,四周群山環抱,阡陌縱橫。著名的文盛街就靜臥在山腳下,兩邊房舍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已失去了光澤的青石板街面,在歪歪斜斜相互擁擠的房屋間向前延伸著,出了街口,在一條歡快的小溪前,嘎然止住了腳步。踏上水泥的橋面,一座兩層的亭樓矗立在橋的那端,一塊披著紅綢的匾額掛在上面,上書“小河淌水”四個大字,不知是在描繪眼前的景色,還是在講述過去的故事。亭邊不遠處立著一堵潔凈的白墻,上書“珍珠泉”,墻下一眼吐珠冒泡的清泉在涓涓流淌。再往前走已無房舍,石板路變成山路,向層層疊疊的大山深處爬去。

往日里,南來北往的馬幫,跋山涉水風塵仆仆地來到彌祉這塊不大但卻山清水秀的壩子。悠揚的馬鈴聲早已被山風吹到了文盛街,在馬蹄踏在光滑的石板道上,發出清脆響聲的同時,不長的小街里也同時響起了南腔北調的說話聲。馬店老板和老主顧打著招呼,馬鍋頭與老板娘在打情罵俏,店小二跑前跑后地忙著抱馬草。歡鬧聲從文盛街一直擴散到四周的田野里,最后消失在深深的夜色里。馬幫在這里休整歇息,又馱著貨物北上南下。這批才走那起又到,迎來送往就一直伴隨著文盛街的發展,直到再無馬幫踏響石板街面的那天。多少年來,趕馬人的生活是寂寞枯燥的,同時又是充滿危險的。年輕氣盛的趕馬哥,與沿途俊俏秀美的村姑小妹,不知演繹過多少令人牽腸掛肚的愛情故事。

《小河淌水》就源于彌祉的“放羊調”和“月亮出來亮汪汪”整理改編填詞而成,走在文盛街的石板小道上,耳邊又響起了那纏綿悠遠的曲調“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 。 正月十五鬧花燈 《小河淌水》優美動聽,但總讓人覺得少了點喜慶與熱鬧。不要緊,被稱為“東方狂歡節”的彌祉花燈盛會,就能讓你領略彌祉人熱情狂放的一面。

花燈是云南的歌舞小戲,它的曲調來自明清小曲,這些小曲傳入云南后,與云南的方言、風土人情相結合,逐漸演變成花燈曲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花燈在我省廣大地區廣泛流行,各地的方言土語、風俗民情和音樂曲調等的差異,形成了云南花燈的許多流派。如昆明花燈、玉溪花燈、建水花燈和彌渡花燈等,各個流派都有各自的一些特色。

彌渡是著名的花燈之鄉,縣城有一座標志性雕塑,就是一對在表演花燈舞蹈的男女。彌渡花燈又以彌祉為代表。這里所說的花燈是指在廣場圍成圈演出的花燈歌舞,也叫“唱燈”或“簸箕燈”,并非戲班、劇團上演的有劇情、有人物的花燈劇。正月十五鬧元宵,對于彌祉來說是鬧花燈。這天,是彌祉鄉一年一度的花燈節。一大早,在鄉上的廣場上,小吃攤、百貨攤早已擺出了幾里路。在云南農村,很多盛會和街子是分不開的,有看、有吃、有玩、有買、有賣,才是地道的節日,缺一不可。看花燈的人們早已匯集到了街場上,人頭攢動。小娃娃好吃,大姑娘愛穿,持家的婦女在選購日用品,攤主們雖應接不暇,卻滿臉燦爛的笑。若不是掛著的“東方花燈狂歡節”的布標在不時地提醒著人們,還真讓人想不起今天的大戲還未開演。

彌祉花燈節,由鄉政府主辦。頭幾天,人們就張羅著扎制各種彩燈,準備所需道具,排練演出的節目。各村寨都組隊參加,因參會花燈隊太多,要分兩天進行。各個村的花燈隊輪流上陣,拿出各自的絕活進行表演,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兒童,都陶醉在花燈帶來的快樂之中。就連不會走路的幼兒也爬在大人的背上,接受著熏陶,所以彌祉人十之八九會唱燈。特別是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唱燈、崴燈、耍燈和看燈,已成了彌祉人生活的全部,也是一年中不可缺少的期盼。 不崴不成燈

中午時分,各村參會的花燈隊開始出現,人們濃妝艷抹、披掛整齊,抬著各式各樣的道具,有的從古老的文盛街而來;有的穿過碧綠的田野;有的行進在塵土飛揚的山路上。紅男綠女,彩旗飄飄,鑼鼓聲、嗩吶聲不時回蕩在彌祉的天空中,仿佛是在相互打著招呼。進入廣場的路口已“燈”滿為患,十幾條龍燈已在相互攀比,無數只獅子早就蠢蠢欲動,大頭寶寶也笑逐顏開地搖頭晃腦……廣場邊、墻頭上、房頂上,人們翹首以待。幾聲自制土炮的悶響后,花燈表演開始了。 彌祉的花燈相對于其他地方的花燈來講,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動作上非常講究,也就是“崴”,有不崴不成燈的說法。除崴之外還有轉、跳、扇花、手巾、鼓舞、龍舞、霸王鞭、燈籠舞等數十種。傳統的舞龍燈,獅子搶繡球,上下翻飛,前后跳躍讓人眼花繚亂,自不必說。滑旱船、扇子舞、十大姐崴來扭去,其中不乏老年人,但其動作決不遜色于年輕人。你看,“鷸蚌相爭”中的那個老漁翁,在人群中把一根三四米長,一頭還拴著長線的魚竿揮舞得隨心所欲,就像會聽話似的,大魚鉤隨步子起伏仰止擺動得恰到好處。一隊彝族男女表演的“跳歌”,男的上身只穿一件羊皮小褂,黝黑的皮膚,結實的臂膀,彈著弦子跳躍騰挪,干凈利落又舒展大方。女的一色的民族服裝,動作和男的對應配合,圓圈、隊列不斷變化。一時間,熱烈的氣氛隨著塵土四處飛揚,真是跳出了另一番風味。除傳統花燈外,也有頗具時代特色的花燈《耍貪官》,針砭時弊一針見血。兩個小丑模樣的人抬著一乘轎子,里面一西裝革履油頭粉面的官僚,旁邊還跟一時髦打扮的女子,一路崴得詼諧滑稽、令人捧腹。一些四五歲的小娃娃,舞動彩扇,手、腰、腿崴起來還真是有模有樣的。“十人九唱燈”、“不崴不成燈”,難怪得早上在賣彩扇的攤前,買的人不忙講價,拿著扇子先崴幾下再說。一個“崴”字,將彌祉花燈演繹得透透徹徹、淋漓盡致,也崴出了花燈的原汁原味。 正月十五的彌祉,是花燈的世界,歡騰的海洋。愿彌祉人就像他們自己說的“唱響小河淌水,跳紅彌渡花燈”一樣,將來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相關連接: 1、《小河淌水》歌詞欣賞 《小河淌水》--云南彌渡山歌(當地稱“調子”)。歌詞質樸自然,富于想象。全曲5個樂句。以從容舒展、比較自由的節奏和回環起伏、清新優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繪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深遠意境:銀色的月光下,周圍一片寧靜,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時發出潺潺的流水聲。聰慧美麗的阿妹,見景生情,望月抒懷,把對阿哥的一片深情,傾注在優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聲,深厚的情意,隨著小河的流水,飄向阿哥居住的地方。歌唱家黃虹的演唱,使這首民歌更加迷人。作曲家牛踐耳曾將它改編為鋼琴曲《流水》。作曲家孟貴彬、時樂濛還將它改編為混聲合唱曲。 歌詞欣賞: 月亮出來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來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的阿哥。 一陣清風吹上坡,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 2、《小河淌水》演唱賞析彭麗媛演唱的《小河淌水》 約瑟夫-馮編曲 按彭麗媛自己的話說,她是用“一種最純真的,最原始的,最山里人的那種感覺,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去唱”,確實,反復強調的“哥啊,哥啊”,傳遞著無限深情,她把這首歌最具魅力的地方表達出來了。 騰格爾演唱的《小河淌水》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在騰格爾的口中流出,時而高入云天,時而鄉間漫步,似久旱的田野下了一場大雨,似炎熱的夏日吹過一陣涼風,那么舒坦,那么陶冶心情。 朱婧翻唱的《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在它傳唱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亦曾有過無數翻唱的版本。由15歲云南女孩朱婧全新演繹的這一個版本與我們以往的聆聽體驗不同的是,在保持原作音樂整體之洗練,樂思之優美清晰的同時,似老唱機傳來的懷舊歌聲,她的聲音凄美而又柔婉,為這個浮華年代所罕見。經過Trip Hop和民謠吉它、電吉它的精心烘托,賦予了《小河淌水》這首傳統民歌嶄新的生命力,仿佛飄浮著讓人迷醉的月光,遙望和思念。 李谷一演唱的《小河淌水》 李谷一演唱的《小河淌水》,以輕松、優美、抒情、浪漫為特點,甜甜的滋味讓人傾倒,陶醉在詩一般情景境中,浮想聯翩…… 黑鴨子組合演唱的《小河淌水》 舒緩的演唱節奏很恰當地表現了民風民俗,更給歌者以最大的展示聲線的空間,在黑鴨子的和聲演繹中,我們仿佛聽到山水對愛情的傳送,而見證阿哥阿妹愛情的是亮汪汪的月亮和流淌的小河。 搖滾樂隊演唱的《小河淌水》 云南民樂葫蘆絲伴奏,男女聲重唱變換自如,配合默契,濃郁的彌渡風情躍然而出;裕固族女聲刺破九重的高音,顯露自由野性的氣息,讓所有的聽覺神經大幅度的張弛。這個版本來源于《西部·妙音》專輯。 無伴奏合唱《小河淌水》 這個版本收錄在中國第一張無伴奏合唱專輯《愛挑剔的姑娘》專輯。演唱高度和諧統一、相互交融的音色。無伴奏合唱以純人聲的、不加任何樂器的烘托與渲染,因而,能夠更深刻、更準確、更真摯、更貼切、更自然地展示音樂作品的風格和豐富的內涵,塑造了情真意切、山清水秀、音響錯落、人聲極限的最佳意境。 男女民族唱法演繹的《小河淌水》 單純、簡單的背景音樂,月夜下深情的山歌式獨唱、重唱,阿哥低沉的吟唱原始古樸,阿妹柔婉的歌聲純情無雜質,重唱表達深厚的情意,隨著純靜的小河淌水,飄向遠方。聽過后覺得有點感傷,讓人感嘆那逝去的美麗青春和那美好的初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