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古鎮 被文明遺棄的角落 |
|
作者:興達會議 景點來源:興達會議 點擊數:2294 更新時間:2009/9/8 |
2001年10月11日,世紀紀念性建筑基金會(WMF)在美國紐約宣布,中國云南沙溪(寺登)區域入選2002年101個世界瀕危建筑保護名錄,中國同斯入選名錄的有萬里長城、上海歐黑爾?雷切猶太教堂、陜西大秦基督寶塔及修道院。 沙溪位于中國云南劍川西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護區域東南部,位于大理風景名勝區與麗江古城之間,遠近聞名的石寶山就在這里。沙溪是一個青山環抱的小壩子。這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饒,人杰地靈,瀾滄江水系黑惠江由北至南縱貫全壩,總面積287平方千米,壩區面積26平方千米,是一個以白族為主,漢、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數民族居住地,是一個被人們譽為“山美、水美、壩子美、姑娘更美的魚米之鄉和歌舞之鄉”。盛產花魚、地參子、松茸,傳統霸王鞭舞、集體舞蹈肖拉者、姑娘優美的歌聲、古韻悠長的洞經古樂使每一位來消溪的人沉浸在歌舞的海洋中,久久流連不歸。 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鰲峰山古墓葬群、沙溪東面華叢山銅礦遺址無聲地告訴我們,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為中心的青銅冶煉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時就擁有了較高的青銅冶煉技術,成為云南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唐宋時期,沙溪作為南詔、大理國當時古道上的一個古鎮,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眾所周知佛教對南詔、大理國影響很深,使南詔、大理國文化帶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而沙溪是當時佛教文化傳播的見證之一,境內沙登菁、石鐘山沿線留下南詔、大理國時期開鑿的石窟就是最好的說明。也就是說在唐宋時期,沙溪因其處在南詔、大理國通往沙登菁、石鐘山石窟的必經這地,是唐和吐蕃經濟、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個陸路碼頭而盛極一時。 茶馬古道交會地 茶馬古道經四川、云南,北連西藏、印度,南通東南亞。古道過云南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等地,在這幾處名鎮之間,有著一個古集市――沙溪寺登街。 茶馬古道作為中國對外交流三大絲綢之路之外的一條大通道,因交易的運輸過程主要通過馬幫,其主要交易對象是茶、馬,故世人稱為“茶馬古道”。沙溪處于大理、麗江之間,是滇藏茶馬古道上一個陸路碼頭,再加上南詔、大一國石窟的開鑿,沙溪在茶馬古道上成為貿易集散地、南詔大理國佛教文化活動中心,是一個集商貿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古鎮,可謂顯赫一時。也許是上蒼對沙溪情有獨鐘,唐代以后,又逐漸建成了以沙溪為中心的四大鹽井――彌沙鹽井、喬后鹵成井、云龍諾鄧鹽井、蘭州啦雞鹽井,為沙溪的發展錦上添花,推波助瀾,古鎮作為離四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一躍成為茶馬古道的鹽都,成為西藏、滇西北地區的食鹽供給的集散地,逐漸成為繼茶、馬貿易后,又一重要商品。鹽井的發現與開采,使沙溪在茶馬古道上陸路碼頭作用發生質的變化,成為舉足輕重的鹽都,從而進一步推動沙溪經濟文化的發展,使沙溪成為茶馬古道上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等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的崛起與騰飛,必然推動民族宗教文化的發展,沙溪一時成為佛教文化的集聚地,從而推動沙溪地區成為洱海地區佛教密宗宗教活動主要地區,使沙溪因此成為上經貿發達、文化繁榮的古鎮。 古鎮沙溪,走過一個發展、壯大、輝煌、衰落的過程,只留下了無聲的石橋、古道、古街在悄悄訴說著它的過去,只有黑惠江水無聲地把沙溪在茶馬古道上的輝煌歷程帶入遙遠的大海。 千年集市寺登街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靈魂與核心,是沙溪商貿交易的地方。它位于沙溪壩子中央鰲峰山鰲頭位置,黑惠江“S”型大彎環的頂端,依山傍水,是一個地理位置極佳的風水寶地。是一個集寺廟,古戲臺,商鋪,馬店,開闊的紅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樹、古巷道、寨門于一身、功能齊備的千年古集市。被世界紀念性建筑基金會專家們譽為“茶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歷史上寺登四方街被稱為“南塘”,明朝后期,因興教寺而起名,才叫寺登四方街。寺,指興教寺;登是白族語,意思是地方。位于興教寺旁邊,呈四方形的街子,這就是寺登四方街的名稱由來。 走過黑惠江畔的古石橋――玉津橋,沿著古道行走約100米,一個用土坯做成的寨門就出現在眼前,這就是被村民稱為“街子門”的東寨門,表示進了此門就是集市。此寨門用土坯鑲砌而成,比起其他地方高大、威武的石砌城門而言,雖顯得有點寒酸、土氣、狹窄,但卻向世人展示了茶馬古道集市的城門樣子――僅容兩匹馬同時通過的土坯墻門。寺登古街共有三門――東寨門(通往大理地區)、南寨門(聯結古鎮南面與西面的滇西鹽井)、北寨門(通往西藏地區)。 經過寨門,一條狹窄、深長的古巷道悠然而來,兩邊殘舊的古鋪悄然聳立在巷道兩邊。濃濃的商業氣息撲面而來,使人們不禁想到古時馬幫進寨門過巷道的情形。現在,寺登有三條古巷道仍然被當地人稱為“街子巷”,意思是寺登歷史上的第一筆生意是在巷道成交的。現今三條巷道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下來,置身其中猶如回到茶馬古道巷道的昨天,給人一種追古懷今、聯想翩翩的感覺。 狹長的巷道的盡頭,是寺登的經貿中心――四方街。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00米,其中北部街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整個街面用紅砂石板鋪筑,街中心有兩棵數在年的古槐樹。四方街東面有坐東朝西的古戲臺,西面有坐西朝東的興教寺,兩者遙相呼應,將四方街平分為南北兩半,整個街場四周商鋪馬店林立,三條古巷道延伸到古鎮的四面八方。 寺登四方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個街市,熱鬧非凡,各地來的馬幫在街天前一天下午就陸陸續續通過巷道來到古街投店住宿。戲臺上洞經古樂、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開始,表演通宵達旦,持續兩天,本地人稱之為“兩宵兩天戲”。 寺登四方街最具有商業氣息,體現茶馬古道集市的建筑當屬密布在街場四周及巷道兩旁前鋪后馬店的商業建筑。它是整個街場歷千年而不衰的保證。前鋪后馬店簡單地說就是臨街、臨巷的房子開成商鋪,主要用來做生意或出租給別人,后面的房子和院落開成馬店,供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住宿、存貨、存放馬匹。整個四方街周圍及三條古巷道兩旁均是這種商業布局而且基本上完整無損地保存下來,成為茶馬古道集市幸存下來的惟一集鎮。 古戲臺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東面建筑群中央臨街位置,與西面興教寺殿宇、寺門建筑成一中軸線,將古四方街平分為南北兩半,從而劃定為各類生意經營范圍提供了實物標志。古戲臺主體建筑結構是魁星閣,戲臺只是其附帶功能,是當地白族人民敬奉魁星的地方,其建筑高三層,前戲臺,后高閣。建筑結構精巧,出角十二角,翼然若飛。雖經修繕,但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風貌。古戲臺與興教寺遙相響應。每逢民族節日,全鎮白族兒女各自身著節日盛裝,彈著龍頭三弦,齊聚四方街,在戲臺上載歌載舞,四方街上人頭涌動,興教寺里善男信女敬拜神佛,一片歡樂吉祥。其中最為熱鬧當數每年農歷“二月八”太子會。據說,在沙溪一直流什著一個這樣的規矩,沒有到四方街古戲臺上演同過,不能稱是沙溪人。可見四方街古戲臺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每一個沙溪人都以能夠登上古戲臺表演為榮,視登臺表演為沙溪人的重要標志。這樣的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藝人、歌手、舞者,使沙溪音樂人才輩出,人才濟濟,成為外人眼里的“歌舞之鄉”。沙溪白族是“歌舞的民族”,一句在馬幫里流傳的“惠水美,沙溪妹子更美“就道出了馬幫心中的沙溪。 交通提示: 昆明——劍川——沙溪古鎮(從劍川有車到沙溪古鎮的,5元錢); 下關到劍川,然后在甸南下車,在那里等候去沙溪古鎮的車。 宿:古鎮現已經有客棧
|
|
本文搜索關鍵詞:沙溪古鎮,被文明遺棄的角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