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翠湖西承華圃。創辦于1909年,至1928年共辦19期,畢業學員達4000余人。每期一年半至二年,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種。第15期還招收歸國華僑和朝鮮、越南等國留學生。教官多數留學日本士官學校是我國最早的培養新式陸軍軍官學校之一。今保存的講武堂主體建筑為走馬轉角樓式的二層磚木結構,東、南、西、北四樓對稱銜接,成一方形四合院,占地約1.44萬平方米。東、西樓各長約119米,寬10米;南、北樓各長約116米,寬7米,高均約12米;南樓中部的閱操樓高約115米,寬13米,規模宏大。清朝創辦講武堂目的在于撲滅孫中山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教官與學生中有不少是同盟會會員,使該校成了當時云南革命力量的搖藍,在推翻清朝統治的云南辛亥重九起義和粉碎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首義中,起了重大的作用。歷屆畢業生中,有些后來成為杰出的無產階級軍事家,如第3期丙班的朱德和第15期的葉劍英、周保中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南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軍事院校,開辦于1909年。與創辦于1906年的北洋講武堂(天津)和創辦于1908年的東北講武堂(奉天)并稱三大講武堂。 當時,晚清編練新軍,計劃在全國編三十六鎮(師),其中第十九鎮建于云南。新軍編練亟需新型軍官,清政府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應于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護理云貴總督兼云南藩臺沈秉經向清廷奏準,籌辦 云南陸軍講武堂 。校址設在昆明原明朝沐國公練兵處,占地7萬余平方米。1909年(宣統元年)8月15日, 云南陸軍講武堂 正式開學,高爾登為首任總辦(校長)。學堂開辦之初,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課程仿照日本士官學校加以調整而成,分為學科、術科兩項。講武堂聘用了一批國內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日本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時,講武堂已為云南新軍輸送中下級軍官600余名。 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將 云南陸軍講武堂 改為云南陸軍講武學校。以云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干組建的滇軍,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戰績輝煌,故學校聲譽日隆,威名遠揚。鄰省甚至鄰國許多有志青年紛紛來昆明報考求學。據不完全統計,從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鮮、越南來留學的青年達200余名。 1930年,龍云在講武學校成立滇軍教導團,龍自兼團長,除步、騎、炮、工四兵科外,增設憲兵、經理、交通三個區隊以培養專業軍官。教導團共辦三期。至此, 云南陸軍講武堂 、講武學校共辦22期,包括校內舉辦的各種培訓隊、班,共培養各類軍官、軍士約9000人。
1938年,該校按黃埔軍校系列,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黃埔軍校的9個分校,均由蔣介石兼校長,具體實行主任負責制,昆明分校由龍云兼主任。依照黃埔軍校系列定為黃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訓各類學員近8000人。抗日戰爭結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辦。
云南講武堂走出了兩位元帥,二十幾位上將;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三個國家軍隊的總司令出自這里。從這里先后走出數百名將軍,中將以上的高級將領有數十人,他們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較著名的有: 教官和官佐: 李根源(上將,陜西省省長,粵滇軍總司令) 顧品珍(上將,滇軍總司令,云南督軍,云南省省長) 唐繼堯(上將,云南督軍兼省長,靖國軍總司令,建國聯軍總司令) 李烈鈞(上將,江西都督,護法軍政府總參謀長) 張開儒(上將,滇軍總司令,廣州大元帥府參謀總長) 羅佩金(上將,護理四川督軍,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 劉存厚(上將,四川督軍,四川陸軍檢閱使) 趙又新(上將,川滇黔靖國軍第二軍總司令) 楊杰(上將,陸軍大學校長,代理參謀總長)畢業生: 朱德(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葉劍英(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崔庸鍵(次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委會委員長) 武元甲(大將,越南國防部部長兼越南人民軍總司令) 朱培德(一級上將,參謀總長,代訓練總監) 金漢鼎(上將,代理滇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 范石生(上將,滇軍第二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長) 胡瑛(上將,云南戒嚴司令部司令) 盛世才(上將,新疆臨時邊防督辦,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 賴心輝(上將,四川邊防軍總指揮,四川省省長,第二十二軍軍長) 龍云(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軍事參議院院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盧漢(上將,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云南省主席) 云南陸軍講武堂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光輝的歷史,朱德稱之為“中國革命的熔爐”。
云南陸軍講武堂 舊址在翠湖公園西畔。講武堂始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8月,原系清朝培訓新式陸軍軍官的學校,共辦了19期,科目有步、騎、炮、工4科,1928年結束。 學校教員多數從日本士兵學校畢業,其中有一部分教官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會員,這使講武堂成為當時云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據點。而滇軍的成長,也與 云南陸軍講武堂 分不開。
陸軍講武堂,辛亥革命后改稱講武學校;30年代末,改為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50年代初,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步兵學校。今主體建筑整修一新,被列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講武堂主體建筑,為“走馬串過樓”式的二層磚木建筑,基本呈正方形四合院樣式。東樓長118.4米,西樓長119.6米,南樓長116.7米,北樓長116.8米;東西樓寬10米,南北樓寬7米,四樓高12-15米。西樓為教室,東樓為辦公室,南北樓為學生宿舍。四樓對稱相接,渾然一體,四角有拱形門洞可出入。
講武堂從開辦至1928年20年間,為我國和亞洲一些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軍事人才。所畢業學員4000多人,有南洋華僑青年,朝鮮和越南等國青年,均系護國、靖國戰爭之后,慕名遠道而來的求學者。
畢業生中,涌現了一些著名的革命將領,第3期特別班的朱德、第12期的葉劍英還成為新中國的領導人。此外還有第17期的周保中(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吉林省政府主席)、第18期的崔庸健(朝鮮民族主義人民共和國委員長)、第18期的曾澤生(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曾任國民黨軍隊上將的則有特別班的范石生、唐淮源、朱培德、金漢鼎,第4期的龍云、盧漢,第14期的王甲本等。其中唐淮源、王甲本率部抗日,英勇犧牲;范石生掩護革命,功不可沒;曾澤生長春起義、盧漢昆明起義、趙錫光新疆起義,都建立了歷史功績。
抗戰勝利之后,盧漢率滇軍開赴越南河內接受越北地區日軍投降,為中國抗戰之唯一出境受降者,為中華民族增光添彩。同時, 云南陸軍講武堂 培養的許多學生后來陸續又參加了黃埔軍校的高級班接受更高等級的軍事教育,一些學生還成為了黃埔軍校的區隊長,如:曾澤生、盧浚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