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塢位于保山市西南約3公里的九隆崗下,這里既是保山久負盛名的外八景之一,又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寺廟群始建于清順治18年(公元164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廟宇由王宏祚創建。王宏祚,保山人,明崇幀三年中舉,當過蘇州知府,后升戶部郎中。清順治元年降清,先后任過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刑部尚書。相傳王宏祚富貴之后回家探親,在洞湖遇險,獲觀音菩薩相救,又在九隆山下指點其前程,為感謝觀音菩薩,回鄉建此禪林佛院,在慈云閣內塑觀音大士像,此外修建醉月樓、睡雪嶺等臺榭。歷經滄海桑田,這里多次被毀壞修葺,目前的布局是1934年擴建后留下來的,"文化大革命"被損壞,1983年經修復后,重新對外開放。梨花塢座落在九隆山第五峰下,兩坡蒼松翠柏交相排列,青翠欲滴。請看,這里地形四面凸起,中間低凹,故得名塢。 塢中植梨樹,疊翠成林,向前延伸不見際邊。每當早春2月,梨花盛開,如云似雪,清香四溢,因而形象地稱之為梨花塢,由于這所種梨樹面積多于相鄰的小梨園,故又名大梨園。潺潺碧水從深山而來,追逐著從我們腳旁淌過,碧溪兩岸柳樹成蔭,這里那恬靜,那么自然。 前面山坡上有一大門,這就是寺廟的山門。這山門是一大照壁,高約7米,寬約9米多,中間是一月形宮門,供游人出入。壁上嵌有石刻匾額,上書"梨花塢"三個正楷大字。其旁有隸書楹聯一對:"一樹梨花千點雪,兩堤楊柳萬窩絲。"此聯生動形象地道出了梨花塢的特色。轉過宮門前行,先抵一小殿,這是供奉韋馱菩薩的殿宇。院中心見亭、樹、橋、欄,古香古色,頗有江南園林建筑的特點。順著這聳立的石梯拾級而上,慈云閣展現在大家眼前。閣樓下面還有一寬闊的平臺,此臺高4米多,為石砌而成,長約20米,寬約8米。此臺上建筑群由醉月樓、臥雪嶺、藏經樓、牘畫樓和雨花亭等勝景組成,各樓內外均有匾額、對聯、詩文。在這里,不論站在平臺上,還是登上亭、樓,極目向東眺望,半個保山壩子的美景盡收眼底,城池的面貌,清晰可見。 慈云閣左側的平臺上,有一新建的大殿,有的朋友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去看個究競了。這是玉佛大殿,殿中須彌座上的佛龕內,供奉有三尊玉佛,龕前的貢桌上,還有三尊體態小一點的玉佛。佛像呈坐姿,披金色架裝,袒右肩,發呈螺髻狀,佛冠上鑲有寶石,臉部安樣慈和。佛祖這種法身像的造型稱"成道相",即佛祖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足上,名"定印",表禪定;右于直伸下垂,名"觸地印",表示釋迦默尼在成道前所作的種種犧牲,唯有大地能證明。這六尊玉佛均為純漢白玉雕成,玉面晶瑩剔透,極其珍貴。 整個保山市的佛寺內,共有50多尊玉佛像,其中供奉在臥佛寺的玉佛長6米,重達9.5噸,為全國最大的玉佛像。小的玉佛像高僅10厘米。雕刻的法身有釋迦牟尼、彌勒佛、滴水觀音等,這些玉佛形態各異,做工精細,制作精美,價值連城。就保山玉佛的數量、大小、造型、價值等方面來看,我國的各佛教名山、各大寺院均望塵莫及,保山堪稱中國玉佛之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