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鎮,是舉世罕見的擁有三項世界遺產(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東巴典籍文獻世界記憶遺產)的地方。麗江的風景,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因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最終入圍了“2006全國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推介活動”十強品牌。
推介理由一:自然與文化的完美融合
 東巴文化長廊
擁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坐落于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猴子山,東面和南面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既避開了西北寒風,又朝向東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東南的整體格局。發源于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后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當地民眾利用水資源的典范杰作,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清單,成為全國首批受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推介理由二:燦爛神秘的納西東巴文化

聞名遐邇的四方街
大智大慧的納西先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巴文化。東巴文化以東巴教為載體,以東巴經為主要記錄方式,它是伴隨著納西族漫長歷史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態文化,約形成于唐宋時期,有近千年歷史。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篤信萬物有靈,為多神教。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納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個單字,但詞語異常豐富,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敘說明復雜的萬事萬物,還能寫詩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書寫并保留下來的經文共有兩萬余冊。卷帙浩繁的經書,內容豐富多彩。涉含哲學、歷史、天文、宗教、巫醫、民俗、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東巴文化以其自己獨特的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幾百年來始終吸引著許多中外學者和有志之士,前來研究翻譯和觀賞。東巴文化是納西人民對世界人類的偉大貢獻。
推介理由三:特色民宅建筑獨樹一幟
 麗江古城
依山傍水的麗江古城,有別于中國任何一座王城,既無高大圍城,亦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筑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等民族建筑的精華,凝煉成納西民族自成一格的建筑經典,具有極高的建筑學、民族學等經濟和人文科研價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間兩層,朝南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一般由下輩住用。房屋多在兩面山墻伸出的檐下,裝飾一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祈“吉慶有余”。許多庭院門樓雕飾精巧,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門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鳥獸。堂前廊檐大多比較寬,是一處溫馨愜意的活動空間。古城五彩石板鋪地,青瓦覆項,紅門紫廊的街道,宛如穿越時空隧道,又回到了率直存真的人類童年!
推介理由四:風味美食名揚四海
 古城內街景
麗江境內山河交錯、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其物產豐富多樣,菜肴以當地的素菜最為出名,講究口感清爽,而且多為類中珍品。這里的肉類多為烤、燉為主,有烤全羊、烤魚等。
麗江悠久歷史的原生態文化為當地留下了許多著名的風味小吃,雞豆涼粉、麗江糍粑、青豆燜飯、糯米血腸酥油茶等風味小吃都聲名遠播,足以讓游客一飽口福。
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有名的小吃一條街,不但可以吃到麗江的眾多風味小吃,還可以吃到云南特有的米線,種類繁多,因此這條街又有“麗江米線街”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