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水鳥飛鳴的拉市海西,青山起伏,綠林滴翠的秣度山中,巍然矗立著一座飛檐翹角、異彩紛呈、寶頂閃爍、風鈴響脆的寺宇和建筑群落,那便是麗江古剎名勝指云寺,藏語稱吉東烽卓林,意為絕對真知完備的喇嘛寺。
指云寺,指點云彩的寺名,給人一種神奇的感覺,讓人去追根究底。傳說住錫福國寺的四寶法王(司徒活佛),到雞足山朝拜,路經拉市,指著海西秣度山上飄逸的彩云,對跟隨的福國寺喇嘛羅僧說,在那兒的落水洞洞穴里,留有蓮花祖師的足印,為了護佑這里的人民,應修一個寺廟,并建議用價值七百兩的紋銀,作為建寺的費用。
羅僧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羅僧是麗江束河中海普濟村人,姓和,以編制竹木為業,他常到玉龍山砍竹子。一天,他出門去砍竹,走到半路上,忽然想起忘帶了砍刀,急轉回來。哪料到了家中,只見妻子正與別的男人正在做不規的行為。羅僧氣得了不得,立刻跑到福國寺削發為僧,法名立相。始終沒有回心轉意的他,苦讀經典,番經三藏,無不精通,加之待人誠懇,辦事勤快,深得來麗的四寶法王的賞識……
從雞足山回來后,羅僧跟隨四寶法王到藏區深造的同時,募集資金,但集到的資金遠遠不夠建寺的需要。他正愁眉的當兒,有一個信佛的劍川藏客,愿意借給羅僧一馱白銀,羅僧好不高興,又到麗江求知府元展成捐助,并請他取名為“指云寺”,請萬咸燕書寫匾額。在各方面的資助下,羅僧的苦心經營下,指云寺終于在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并請福國寺的具足(納西族)大喇嘛為指云寺的住持。經大寶法王認定后,具足成為十四世東寶活佛,麗維十三大寺總管。指云寺就這樣迎來許多高僧和四面八方的各族信教徒。兩年過去,羅僧怎能忘記劍川藏客施主,馱著銀子去劍川找那藏客奉還,以表深切的謝意,可聽說那位藏客在大地震中遇難身死,銀子無人接受。羅僧悻悻回到麗江,回到拉市指云寺,拿銀子購置了寺產田莊,以作長遠之計。為了銘記為指云寺的修建作過貢獻的劍川施主,每年七月,寺內都要舉行超度施主靈魂的法事。
二百多年之后,指云寺在清代咸、同年間“亂世十八年”的民族戰火中,化為烏有,給人以深深的嘆惜。光緒五年(1879年)在寺僧們的奔走呼號下,指云寺又重新巍立在拉市海邊。據傳原大門座西朝北,門口有兩棵柏樹,現還存一棵。重修后的大寺,氣勢非凡,大門及大殿座西朝東,大門上方懸掛綠底直匾,上書“指云寺”三個金字,端莊有力,是清雍正元年麗江改土歸流后的第一任學官--雪山書院山長,云南石屏人,進士萬咸燕所書,想必是戰火中幸存的匾額。還有一塊橫匾是征西將軍段承獻帶來云南都督唐繼堯贈給指云寺住持,麗維十三大寺總管十五世東寶活佛(1860-1925)的,上書“熱忱愛國”隸書四字。活佛精通藏漢文,為明代麗江土司木氏后裔,清代土通判正宗繼承人,俗稱“木大喇嘛”,是位有改革創新精神的社會活動家。他曾隨軍到西藏平叛,立了奇功而授與此匾和五等文虎章一枚。登上石級,站在大門口,透過枝葉茂盛的古樹,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拉市海盡收眼底,給人頓然胸襟開闊,感覺大自然的生態和諧之美。
經過幾代喇嘛的辛勞,指云寺僧房多達二十四院,喇嘛一百多人,解放前夕還有五十九人。高底錯落的寺廟僧房建筑群,宛如一座山城,座落在青山綠樹之中,碧海銀波之濱,成為麗江五大寺中僧房最多的一個寺。雕鳳的山門斗拱,繁密華麗,五彩繽紛,是清代麗江高超的工藝。進入山門,撲入眼簾的是雄偉壯觀的大殿,“指云法雨”四個斗大的白底黑字,懸掛在二層殿上,是清末七十歲的麗江知府李盛卿所寫,筆力遒健,頗有大家之風。宏闊的大殿,可容納百多個喇嘛做法事,幾百名喇嘛念經,且建筑特殊,是麗維十三大寺中柱子最多,面積最大的一個。殿高13米多,殿門面闊七間,長12.85米。門窗雕刻精美,技法嫻熟,三層透漏,在麗江古建筑中堪稱一絕。殿中央塑有釋迦牟尼佛像,兩旁塑有多尊佛像,左邊有個十五世東寶活佛的靈塔。三層的大殿,純金鍍的寶頂閃射金光,頂層為四脊尖頂,一二層為重檐歇山頂,三層共有十二個檐角,每角都掛有風鈴,風吹鈴響,脆悅人耳,前檐天花板作弧形卷棚裝飾,十分富麗。除前檐外,其余檐柱均作雙柱礎處理,即石柱礎上再作木雕蓮花柱基。這種手法在全國古跡筑中是罕見的,它的作用在于易受風雨侵蝕的檐柱基,一旦出現腐爛,便于更換,足見工匠們不比一般的建筑才能。寺院中央,置有一個五彩石大香爐,爐上的砂眼,都用黃金鑲上,經專門燒香的人經常擦拭,亮亮的發光,也可算是少見的珍品。
大殿東北角有個“當搓”,即“唱聚”喇嘛住的院落。院內客廳樓上塑有一尊開山祖羅僧的泥塑像,每月有寺僧燒香。院里還有馬房、大廚房和從山上用木槽引水而來的大水塘,每逢打瓦各羅(農歷十二月),三美玖日多(農歷七月)等,念經大活動時就在“當搓”用餐。
大殿西南是三坊一照壁的護法堂,堂里塑有護法神,有很多唐卡畫。有位德高望重的喇嘛,長年在那里念護法經,還有兩位助手喇嘛。大殿下面的西南角是活佛的靜室,靜室大門貼著一副藏文對聯,天井中有十幾大盆花木,其中映山紅最多,花色有紅、黃、白等。每盆花木造型各異,彎曲虬枝,美不勝收,真個盆景花木之最,是十五世東巴活佛精心栽培、著意加工的。南面三間與大寺二大門相連,西面一間為十五、十六世東寶活佛的寢室,室內置一張木板床,還有一個高底兩層木柜,上層放有部分法器和十五世活佛的一枚小銅印、一個乾隆年間制的印油盒、一枚五等文虎章、一雙前世活佛用過的象牙筷,一個玉石鼻煙壺等,極為珍貴地放在一個皮包里,還用塊紅呢裹在外面。木柜上放著一頂兩層鎦金帽子,帽上有黑色的線條花紋,用黃綢布包著。據說此帽是大寶法王認定具足為十四世東寶活佛時贈送的。大柜下層放著用于法事穿戴的衣物,其中一件絲織黃色單層黃褂,是十五世活佛,在甘孜德格八邦寺代理四寶法王時,穿后帶回麗江保存起來,是十六世東寶活佛又帶回八邦寺。
中堂為會客室,供有一尊漢白玉釋迦牟尼像,樓上供有很多佛像。在東面照壁前面有一棵百年銀杏,可謂麗江的古樹名木。這樣的名木,還有大殿內樹形優美有180年的古松,200年的櫻花,大殿右側山上,還有棵據說是從印度引進來的桑葚甜如蜜的奇特古桑樹。
西面是三間平房。一間作為大門,一間作為東寶活佛的學經室,有一張二十公分高的方形坐位,鋪有較厚的褥子,每日早點后,活佛便坐在上面,前面放一張經桌,桌上放著藏經,旁邊高凳上坐著執教嚴格的若崩經師,教了數遍發音不準確時,就會斥責,直到準確,朗朗誦讀,坐立姿勢稍有不正,也會及時糾正。中午飯后稍息,又坐在原位練習寫藏文:小黑板上涂上油脂,將裝在布袋里的白土粉撲在上面,用竹筆寫出黑底字。
無論寫什么,首先要寫藏文 ,據說經過近十年的苦學,就學完基礎課,就能寫藏文信件,就能念誦用于法事的經書,就可到西藏受戒。去前要到若崩經師家中感謝他多年的教育,并行跪拜禮,獻哈達。若崩雖是經師,但以本寺一個喇嘛的身份,即時扶活佛上坐,虔誠地向活佛拜三拜,鼓勵好好到藏區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指云寺二門樓上珍藏著很多法事工具,其中有跳神(八蹉)用具,如牛羊等面具和法衣,最為珍貴的是藏傳佛教的唐卡和佛像畫,據德格八邦寺陳通事說:這些唐卡畫和馬肖仙的佛像畫,是十五世東寶活佛在八邦寺代理四寶法王后,回麗江時,由八邦寺作為禮物贈給他的。馬肖仙是明末時木氏土司從浙江寧波請來的畫家,大寶法王來麗時,看到他作的麗江壁畫,非常賞識,便把他帶到西藏,后去印度。晚年,馬肖仙回到麗江去世,葬于白沙。
麗江藏傳佛教屬于白教,白教的噶瑪噶舉派有三大禪林,稱為上有楚普寺(拉薩境內),中有德格八邦寺(四川甘孜),下有麗江文峰寺靜坐堂;三大禪林的住持又稱為上有楚普寺的噶瑪巴大寶法王,中有德格八邦寺的大司徒四寶法王,下有指云寺東寶法王。不言而喻,便知道指云寺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
位于高原明鏡般的拉市海邊,那青山綠林環抱的指云寺,落水洞蓮花祖師的足印增添了幾分神秘,寺旁如錐巖石內留下的梵文給人以奧秘,更有住持指云寺的十四世東寶活佛贏得了麗維十三大寺總管的地位,十五世東寶活佛(木大喇嘛)進一步在德格八邦寺代理四寶法王之職,給指云寺增添了不少光彩。如果說十六世東寶活佛(張大喇嘛)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過早地圓寂的話,十七世東寶活佛(白瑪塔清)不凡的經歷和虔誠之心,將會使麗江的佛教圣事與時俱進地弘揚廣大。盡管經過近三百年的歷史滄桑,地位永在的指云寺必將閃射出奇異的佛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