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研城北走,眼前是一片綿延遼闊的原野,一叢叢樹前,掩映著一個古老的村舍,納西族先民跨過金沙江,從大雪山南下進入麗江壩子,就是在曠野上創建了他們早期的文明。
束河、白沙一帶是納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點,也是木氏上司的發祥地。這里古跡薈萃,你可感受更古樸的納西民俗。
束河位于麗江城北,沿柏油馬路向雪山方向行駛,約五公里處左轉,進入一碎石路段,再前行約2公里,你便可以見到一個古老的村落,這就是被稱為清泉之鄉束河,又名龍泉村。
當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脫林時,曾走過此道,在他的記述中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稱。由此可見,早在明代,這里已是麗江的重要集鎮了。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
進入束河村,你可直抵束河中心集市,在這里你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一個類似大研鎮古城四方街的廣場,面積約250平方米,亦稱束河四方街,在趕集的日子里異常熱鬧,曾是麗江皮毛交易集散之地。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還能照見往日的繁華。廣場四周均為店鋪,古老的木板門面,暗紅色油漆。還有店前黑亮的青石,腳下斑駁的石坡路面,以及閑坐的老人,勾勒出束河古樸自然本色。站在廣場中心,你細細觀察體會,大研古城四方街完全是束河的翻版,納西民族由游牧向農耕,再走向城市,從這里你可找出一些痕跡。
沿束河街北走100米,便可找到溪流的源頭“九鼎龍潭 ”,又稱“龍泉”。潭水透明清澈,日夜涌泉,束河人奉為神泉,于是建有北泉寺。寺內陳設與古城其它寺院沒有什么區別,倒是源邊臨水一角,有一個“三圣宮”樓閣,為傳統四合院,里面供奉的皮匠祖師。因為是束河人的驕傲,這里有很多制皮的能工巧匠,同時也是重要皮毛集散之地。潭周綠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魚可數。從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遠近汩汩有聲。
束河曾以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編等手工業聞名于世。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束河就開設了由政府公助的“義學館”,還有三所私塾,近、現代又創辦小學、中學,使束河成為著名的人才之鄉。過去束河村從事皮革業的有300多戶,日產皮鞋500雙,各種皮貨遠銷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達印度、尼泊爾等國,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之說。在寧蒗中甸、德欽,至今還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1942年,束河皮匠村與國際工合組織合作,通過貸款、集股合資開辦過“皮革合作社”。
如今,倘佯于龍泉之畔,漫步于束河古街,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作為大研古城周邊民居建筑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吸引著各種膚色的眾多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