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洱海月映蒼山雪,下關風吹上關花”是美麗大理的真實寫照,記不得來過大理多少次了,去歲聞聽大理恢復重建,欣喜之余,早已按奈不住向往的心情,只是苦于瑣事纏身,無法成行,直到今春三月我們有幸踏花而行,再次來到了大理,急急趕赴崇圣寺,以了心愿。 在和風細雨的輕柔之中,我們叩開了享有“南中巨剎”之稱的大理崇圣寺那充滿靈氣的大門,以期細細品味昔日皇家寺院的風采。 走進崇圣寺,我們不禁被它那氣勢宏偉、莊嚴秀麗的布局所折服。觀賞崇圣寺,須得品味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崇圣寺在南詔古國、大理古國時期即為皇家國寺和政教中心,歷史上曾有九位大理國國王在此出家為僧,在金庸的武俠名著《天龍八部》的筆下,段氏皇族出家的“天龍寺”,就是今天的崇圣寺。 崇圣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至741年,經歷代擴建,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了顛峰,有 “基方七里,為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享“佛都”之美譽。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聞名于世: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今天五大重器僅存三塔,而一代名寺“南中巨剎”崇圣寺與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毀于歷代的戰火及自然災害。2005年大理旅游集團耗資1.82億人民幣恢復重建崇圣寺,重建的崇圣寺,占地600畝,西依蒼山應樂峰,東臨洱海萬傾波,海拔2199米,東西長1136米,南北寬352米,建筑面積20080平方米,約占古代崇圣寺建筑面積的六分之一,并請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圣輝大師為方丈主持。 我們沿著這座中國規模最大的漢傳佛教寺院的中軸線依次觀賞了大鵬金翅鳥廣場、山門、護法殿、彌勒殿、十一面觀音殿、大雄寶殿、阿嵯耶觀音閣、山海、大觀十牌坊以及寺內的木雕藝術等。 最后我們來到了望海樓,回味著崇圣寺那宏大的建筑規模和精湛的建筑工藝以及將靜態的佛教藝術與動態的佛教文化相結合,再現當年“靈鷲山圣地,妙香國佛都”之輝煌的崇圣寺內涵,遠眺著蒼洱毓秀,望著絡繹不絕的游客源源不斷的涌進崇圣寺,聽著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方言,我們不禁深深的為崇圣寺、為大理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驕傲。 崇圣寺正以重建后的輝煌吸引著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們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