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寺位于蒼山蘭峰東麓,"無為"是佛教名詞,亦稱"無為法",與"有為"相對,指非因 和合形成,無生滅的絕對存在,原是"涅"的異名。寺東邊的村子叫陽鄉村。
無為寺始建于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當時有山門、過廳、正殿、兩廡、花苑等設施。明嘉靖年間,在無為寺后面又建了一座救疫寺。明正統十年(1445年),住持僧人無礙,集資鑄銅鐘一口,高1·2米,口徑1米,這口鐘現存在寺中。清朝末年久倒毀。1984年,陽鄉村民集資歷證明建大殿。1987年,修復了兩面廡及山門。無為寺有八景:傳說唐僧取經路過此地,曾在這里曬經書,所以有"曬經坡";無世祖忽必烈片大理時,曾在附近駐兵,有"駐蹕臺"(帝王出行時沒途停留暫住稱駐蹕);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汝南王朱有櫪居大理期間,曾在無為寺聽經學法,并寫了篇《無為寺記》,刻在玉磬碑上,玉磬碑石口極高,叩之如敲玉磬,是鎮寺之寶;寺后有一汪清泉,傳說可以用來銜橋、翠華樓、閣老巖,寺前800多年樹齡的香杉樹,于是,有人便把八景歸納為一幅對聯: 坡曰曬經,風敲玉磬,趁日暖風和,跨過月橋登駐蹕; 泉名救疫,樹立香杉,愛山青樹古,閑邀閣老步華樓。 原門匾"無為寺"三字,為江西臨川人書法家李瑞書寫。清光緒年間,太和縣令南海人劉安科游無為寺時,曾留下一副對聯: 邊城劫火曾經,此間樓滴翠華,駐蹕爭傳元世祖; 樹色溪聲無恙,何處碑尋玉磬,揮毫空憶汝南王。 無為寺地境清 ,視野開闊,除八景還有五老樟,即一排五棵石峰列峙,就像寺的屏障,寺左右山峰懷抱,有如太極圖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