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版納的景洪市有兩場著名的演出,一是猛巴拉納西,一是瀾滄江·湄公河之夜,這兩場演出實質都是當地少數民族和周邊國家的民族舞蹈表演,但按導游的話說,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式的不同。
瀾滄江-湄公河之夜歌舞晚會,也叫瀾滄江-湄公河之夜篝火晚會,地點在版納著名的曼聽公園。
曼聽公園是西雙版納最石老的公園,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過去是西雙版納傣王的御花園,在傣族歷史上曾為封建領主召片領和土司們游玩賞花之所。傳說傣王妃來公園游玩時,公園的美麗景色吸引了王妃的靈魂,因此取名“春歡”,春歡是傣語,意為“魂園”。
“瀾滄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會下大力提升民族文化含量,從節目的編創到演員的培訓,都注重原生態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如精心策劃晚會的內容和形式,聘用藝術經驗豐富的本地少數民族高級編導進行藝術創作和包裝,招收各民族青年進行藝術培訓和排練,用雅俗共賞、特色濃郁的音樂舞蹈和風情展演,將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文化和東南亞異國風情,零距離地奉獻給八方游客。晚會場地突破了以往的舞臺界限,增強了游客的參與性,請游客與少數民族演員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聊天、一起享用民族燒烤美食,讓游客在輕松新奇的活動中度過一個終生難忘的夜晚,同時也領略了西雙版納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2003年,經營者先后投入680多萬元資金對晚會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擴建,使接待能力達到一次可容納1100多位觀眾參與活動,同時注重篝火晚會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經過積極營銷,品牌逐漸形成,知明度日漸提升。2004年下半年,再度投資280萬元,進一步改善晚會的舞臺背景、舞美燈光和音響,同時將觀眾看臺改造成為特色濃郁的傣式建筑。在軟件方面,繼續發覺整理民族民間藝術瑰寶,進一步提升晚會的文化含量和審美層次,組建了一支以傣族民間樂器師為主的民族器樂演奏組織,吸收借鑒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的民族文化精華,推出一系列具有大湄公河流域特色的文藝節目,同時精選西雙版納各民族風味小吃,展示其獨特與精美,將歌舞文化與飲食文化巧妙結合,努力打造“瀾滄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會這一全省、全國乃至東南亞都聲名遠播的旅游娛樂品牌,爭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